:::
神尊介紹
福德正神
 福德正神,俗名張福德,或稱土地公、伯公,誕辰在農曆的二月二日。
 土地公的信仰源來自古代對土地的崇拜。據說土地公宅心仁厚、樂善好施,且具有多種功能,因此得到大多數人拜祀,有句話說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,其意思便是說田的頭尾都看的到土地公,由此可以知道土地公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的。
 人們祭拜土地公的想法,隨著朝代背景的變遷而改變,現在的土地公不僅是農業的農夫祭拜的,也是各行各業的人們所拜的神明之一,因為土地公不僅掌管土地,也能招財、賜福、求平安。人民的生活禍福更與土地公息息相關,凡是生育、成年、結婚和喪葬,都要祭拜土地公;生病、外出、殺豬、蓋房子,或受冤枉、社會雜事也都要祭拜土地公。
 至於土地公之由來,傳說張福德三十六歲時當上周朝的總稅官,卒於周穆王三年,享年一百零二歲,死後 3 天,容貌不變。生前是個正直的官員,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官員。在當官時,只要聽到有人繳不出稅,就會緩個幾天,或是自掏腰包幫忙繳稅,但是張福德死後,新任的總稅官很壞總是催逼人民繳稅,還虐待他們,大家受不了新的總稅官,又加上大家很懷念張福德,所以就開始祭拜張福德,希望他能保佑大家。
 由於祭拜後所求靈驗,一傳十、十傳百,在民間形成一股風潮,最後周穆王聽聞,便賜他為「后土」,並賜頒「福而有德千秋敬」、「正則為神萬世尊」對聯。瑤池金母更傳令八仙接引,封為「南天門都土地神」。
 伯公的形象有分很多種:有右手拿龍頭拐、掛著葫蘆的「廟土土地公」;一般常見的是左手拿元寶、右手拿龍頭拐的土地公;而頭上所戴帽子多半是員外帽。本廟福德正神為南天御賜,其形象端坐龍椅著宰相服、頭戴相帽,左手拿元寶(錢財)、右手拿玉如意(事業),稱為「五方土地財神」,有總管三界土地神之意。據明朝道藏紀載,總稱號為「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」,俗稱「后土皇地祇」,簡稱「后土」,正所謂:天有天公玉帝,地有后土皇地祇,為執掌社稷,五嶽、山林、川澤、河、海等等整個大地之神。
 至於本廟鎮殿祀奉五位不同職司之福德正神,五伯公專司境內巡守、坐鎮與交陪境作客;四伯公專司出巡繞境,為斬妖伏魔、淨化四方境土;三伯公專司招財進寶,有加官晉爵、平安賜福之功;二伯公專司消災解厄,可解除病魔、化解冤親因果;大伯公則總管一切職司!
齊天大聖
 孫悟空,又名齊天大聖,大聖爺,美猴王,孫行者。孫悟空完成取經功果後,如來佛祖封衪為「鬥戰勝佛」,唐太宗時封齊天大聖為「銅筋鐵骨大聖」,誕辰在農曆的十月十二日。
 中國民間很早就有把齊天大聖奉為神明的記載,在宋代,便有孫悟空的故事,比吳承恩所著的《西遊記》早了兩個朝代,因此有人懷疑《西遊記》裡面的孫悟空是取材自宋代的紀載。
 齊天大聖廟以福建的福州和附近的蒲田為多,有一些廟宇歷史久遠,如福州閩安鎮的迥龍橋橋北的聖王廟,宋代已有,根據《諸神傳奇》的敘述,福州人從前都有在家裏和廟裏供奉孫行者的習俗,根據專家推論:唐僧取經與孫悟空的故事早在宋代已流行,齊天大聖是因為跟孫行者的形象結合而獲得人民崇信的,所以齊天大聖的類似「傳說」原本就流傳在某些特定地區,然後小說家選用了他並加以誇張化,於是人們就會體會出齊天大聖的厲害進而崇信。
 台灣民間崇拜齊天大聖因其武藝高強,能制服妖魔保祐境內平安,又因齊天大聖任勞任怨,對唐僧忠誠不二,所以後人便景仰與祭祀他。台灣民間相信,齊天大聖爺除了有制服邪魔妖道的功力以外,也專門管理桀驁不馴、惹是生非的青少年和家中不聽話的小孩子,家中只要有小朋友不聽話,只要經過齊天大聖的調教後,就會成為乖小孩,因為只有猴王才管得住「猴囝仔」。同時也專治孩童疑難雜症,尤其針對「著猴」的症狀,據說十分靈驗。所以在許多父母心中,大聖爺也是一位家庭教師。
 《西遊記》的故事是這樣描述的:齊天大聖孫悟空,原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上靈石化育而成的石猴(又有一說是佛祖的一滴血滴落在花果山上)。孫悟空曾在花果山過著一段山中無甲子,寒盡不知年的漫長、愜意的歲月,之後為了求長生不老之法,而拜菩提老祖為師,學習了七十二變,獲得筋斗雲,並正式被取名為『悟空』。此後,孫悟空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,大鬧東海龍宮,終尋得天河定底神珍如意金箍棒,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,修改了生死簿,返回人間。
 後來孫悟空第一次受天界招安,封為弼馬溫。第二次天界招安,封為齊天大聖,又偷吃蟠桃,大鬧天宮,並練就火眼金睛,最後被如來佛祖壓制在五行山下,無法行動。五百年後唐僧往西天取經,路過五指山,揭去符咒,才救下孫悟空。孫悟空感激涕零,經觀世音菩薩點撥,拜唐僧為師,同往西天取經。取經路上,孫悟空降妖除怪,屢建奇功,然而兩次三番被師傅唐僧誤解、驅逐。歷經八十一難,終于大功告成,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,取得真經。孫悟空修得正果,加封鬥戰勝佛。
臨水夫人
 臨水夫人俗名陳靖姑,曾與林紗娘、李三娘一同拜閭山派閭山大教主許旌陽真人為師,清道光年間受封「順天聖母」。本廟祀奉之臨水夫人為林紗娘,誕辰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日。
 林紗娘,或稱林淑靖、林元君,又名林九娘,福建羅源縣飛竹村人,道教閭山三奶派的三位教祖之一。陳靖姑曾從頭上拔下一綹青絲授與林紗娘,林紗娘依法降伏妖僧,救了家人和被妖僧關押於寺中的婦女、兒童。紗娘十分感激和欽佩靖姑的相助,故請求靖姑收為弟子。靖姑便帶林紗娘、李三娘,同赴閭山學法,之後三人義結金蘭。林紗娘於二十四歲時因斬長坑鬼而捐軀,後人因此將其與福建福州下渡的陳靖姑、福建連江縣的李三娘,合稱為三奶夫人同祀建廟,成為道教閭山三奶派的教祖。
 民間習慣稱呼陳靖姑為大奶、林紗娘為二奶、李三娘為三奶,除共享臨水夫人與順天聖母之聖號外,也共同保佑初生嬰兒免於痴、傻、哭、鬧、病、弱、驚等症狀,舉凡除妖、扶危,解厄、保胎、救產、保赤、佑童、抱送子嗣、濟世渡眾、醫病、驅邪押煞、起土收煞、安胎、請神、收驚均為臨水夫人之所長。因此臨水夫人香火絡釋不絕,信徒多為求子或產後來還願的,還有祈求小朋友能平安長大,專為婦女及兒童的守護之神。
文、武判官
 判官原本是屬於人間的官職,唐朝的節度使、觀察使等,即設有判官一職,輔佐長官總理日常各項的大小事務。五代時判官領州郡事,成為州府職官。宋朝沿用唐朝的官制,元代時改為各州府設置判官,而到了明朝則僅有州設置判官。總而言之,判官是地方長官的幕僚,輔助長官處理政事。
 目前據知,土地廟能陪祀文武判官的廟宇,只有《鎮轅境頂土地公廟》而已。文判官的職務相當等於衙門裡的左典史,左手握有生死簿,調查人民素行的善惡及壽夭,執行各司的的判文或檢閱記錄。而武判官則是相當於右典史,對於犯行業已判明者,右手則舉〈鐧或錘〉執行刑罰。
 民間有文判官叫李大神,武判官叫魏大神,也有文判官叫康判官〈康子典〉,武判官叫龐判。
 本廟文武判官除了協助土地公處理各項事務外,也兼具求考運、財運、事業運等功能。
友善列印頁
傳送此文章給好友